新闻中心

华高新闻

垃圾围城”下的破局与出圈

2021-03-23

  呼吸着饱含雾霾的空气

  喝着固体废物污染的水质

  吃着垃圾填埋场上种起来的有机蔬菜水果

  这些不是危言耸听,巨量垃圾形成的“垃圾围城”早已成为城市光鲜外表下久难治愈的隐痛,被我们日常丢弃的垃圾没有消失,总会有一天会以这种或其他的形式,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。

  缘起

  我们为什么要做垃圾分类?

  从央视在内的众多媒体冠以“癌症村”到每年至少10亿个海洋生物因塑料制品而失去生命,垃圾问题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“世界难题”。

  中国是一个垃圾生产大国

  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,中国城市垃圾问题也日益突出,早在2004年中国就已经超越美国,成为世界第一垃圾制造大国,中国目前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为4亿吨左右,并以大约每年8%的速度递增。

  “垃圾围城”终变“癌城”

  在广东省东莞市远丰村,垃圾山污染了人们生活饮用的水源,这个仅有400人的村庄,10年间许多村民因患癌症死亡,被包括央视在内的众多媒体冠以——“癌症村”。

  面对生活垃圾逐年增加的趋势,垃圾处理将持续遇到压力。垃圾围城,令人担忧,如何处理这些无处安放的垃圾?从源头抓起,垃圾分类是关键!民之所望,企之所向。2018年,立东生态联手青岛市高新区拒绝“垃圾围城”,用数字化手段让垃圾分类更高效。

  破局

  拓展至20余个物业小区,百余家企业

  从“限塑令”到拒收“洋垃圾”,再到上海全面实施垃圾分类。如今践行绿色生活,实现垃圾量减破解“垃圾围城”的城市困局,已经迫在眉睫。从2002年开始中国政府就已提倡垃圾分类收集,但结果却收效甚微。如何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成了破局关键!

  立东生态联手青岛高新区成立高新区垃圾分类宣教中心。此宣教中心是为高新区乃至青岛市民打造的集科普、时尚、趣味、互动为一体的沉浸式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及体验中心,以科普宣讲的方式助推高新区垃圾分类普及,让垃圾分类成为高新区时尚风向标。

  

  自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开展以来,宣教中心在青岛高新区各学校、小区、企事业单位已开展了500余场宣教活动,参与人数超30000人,区域内居民知晓率高达100%,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主动性明显提高。同时,已建起200余个家庭志愿队伍,高新区垃圾分类教育校园实现全覆盖。接下来,宣教中心将秉持登门入户、不漏死角、线上线下并行的理念,通过宣教、培训、快闪等多种宣传方式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。

  出圈

  积分当钱花、垃圾分类智能化

  在青岛高新区高新嘉园小区里的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箱前,居民纪女士刷卡后,智能回收箱发出“请选择分类按钮”的提示音,纪女士按下“纸张”按钮,将垃圾投放到对应打开的垃圾投入口后,系统自动称重、核算积分,积分自动计入纪女士的积分卡里。

  

  “分类投放得积分、积分购物当钱花”这个生活场景在高新区每天都在重复上演。智能称重、智能计数、异常监控、满溢报警、门卡管理、远程管理、后台数据统计、数据分析、平台化管理、定制化视频宣传······立东生态用数字来赋能垃圾分类,让垃圾分类走进了智能时代。

  数据实时监控

  居民在投放垃圾的同时,其个人的投放记录、积分记录及小区的分类投放情况等数据上传到大数据平台。居民可通过公众号查询积分及投放信息,政府主管部门可通过后台查看相应的数据信息,为垃圾分类的量化管理提供直接的一线数据。

  

  智能生态循环

  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站24h无人值守,有效节省人力物力;运用“互联网+”技术,实现线下、线上数据实时联动,自主交投、实时获取积分、实时查看投递记录、积分申请提现等操作轻松搞定。垃圾分类获得的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,每月积分名列前茅的居民,可额外获得礼品奖励。同时,响应“资源回收日”对分类垃圾进行统一投放的居民,也可获得额外奖励。“积分当钱花”这一政策,有效激发了居民的参与热情,“垃圾分类,从我做起”由墙上标语变为高新区全居民的集体行动。

  立东生态智能垃圾分类项目依托物联网、GPS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信息技术,结合各种智能化设备(智能垃圾分类箱、积分兑换、车载一体机),对垃圾分类过程中涉及到的人、车、物、事全过程实时监管,有源可溯,打通了垃圾分类的最后1公里。

  垃圾分类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文明历程,在这场漫长的征途上,立东生态将以更加务实的举措,赋予垃圾分类新的内涵与活力,力争为生态文明建设增添美丽的“立东实践”,“无废城市”的建设,已蓄势待发!

其他文章